【摘 要】素養本位下的語文教學必將引導語文作業改革,引發我們重新思考與定位語文作業 的內涵和價值,重新衡量語文作業質量的優劣標準 。 由此,作業形式和作業方式需要重構,作業創 新和價值實現也需要作業管理作出相應的變革,為語文素養培養和減負增效提供保障。
有什么樣的教學便有什么樣的作業 。當代語文教學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即從知識本位轉向素養本位,因而語文作業也應該隨 之發生轉變 。這種轉變本來是漸進的,由于“雙減” 政策的推行,作業的變革變得更加緊迫和迅猛,作 業改革反過來亦可以成為倒逼教學改革的力量 。 換言之,語文作業變革不僅是素養本位教學的必然 要求,同時這場變革還將引發語文教學系統性的更 新 。如果我們用“核心素養”的視角來審視作業應 然的變革,將會看到語文作業可能在以下幾個方面實現對傳統作業的超越與創新。
什么是作業? 作業的內涵是什么?“作業”本 來是個動詞,《辭海》解釋為“為完成學習方面的既 定任務而進行的活動”。回到學校教育的語境中, 《教育大辭典》則把完成學習任務的作業分為課堂 作業和課外作業兩大類:課堂作業是教師在上課 時布置學生當堂進行檢測的各種練習,而課外作 業是學生在課外時間獨立進行的學習活動,檢測學生是否學會了課堂上所學知識的一種方法,一 般都是家庭作業 。從《教育大辭典》的解釋來看, 作業在形式上表現為練習題,在功能上則為了檢 測 學 生 是 否 學 會 了 課 堂 上 所 學 的 知 識 。今 天 看 來,這樣理解“作業”是傳統的,也是狹隘的 。作業 是什么? 筆者認為:作業就是由教學引發且由教 師布置的需要學生自主完成的學習任務。“教學引 發”指作業要圍繞課文或單元的學習主題和目標 而設計生成;“教師布置”指作業由教師選擇并指 導實施;“學生自主完成”指作業必然由學生自覺 自為地完成,他人不可替代;“學習任務”指作業是 學習的一部分,是學習本身的有機構成,而不是一 般 的 工 作 、做 工 和 生 產 勞 動 ,并 且 它 是 一 項“任 務”,非完成不可,完成它才是完成了某一項目或 某一階段的學習 。這一概念賦予了作業以下幾項 內涵:作業的課程制約性——作業是圍繞課程教 學計劃而展開的,是課程與教學的連續體;學生完 成作業的自主性——作業屬于個體勞動,需要自 主完成;作業本身的學習性——作業是一種學習 方式和學習過程 。這里須要強調的是,作業是完 成課程學習必不可少的學習實踐活動,而這個活 動是有目標、有指標的學習任務。
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討論語文作業的價值追 求 。語文作業的價值追求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作業是課堂教學的自然延伸和深化,是 由學而習、由習而得的內化過程 。語文作業是語文 教學的有機構成,而不是教學的附屬物和副產品。 基于語文學科的生活性、實踐性、綜合性特征,作業 更易于也更有必要與實際生活建立聯系,通過完成 作業的過程讓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回歸生活場景和 生活體驗;作業更易于也更能夠通向實踐,讓學生 通過作業實踐對知識加深理解,并嘗試運用;作業 更易于與其他學科連接,發揮語文學科跨學科學習 的優勢 。 由此可見,語文作業不僅是課堂教學的鞏 固 、強化和轉化,更是課堂教學的補充 、延展和深 化 。因此,作業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價值都特別 重要,如果說教學是培植一棵果樹,作業便是這棵果樹的花與果,輕視作業會造成教學上的“虎頭蛇 尾”,使所有課堂上的教學努力折損大半;舍棄了作 業,會導致教學上的“爛尾工程”,其教學成效必會 功虧一簣。
第二,作業完成的過程是學生自主學習、自主 實踐、合作分享、交流互助的過程,通過作業可以培 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協作分享能力 。課堂教學 當然具有自主學習、合作分享的可能性,但是自主 學習、自主實踐和同伴互學助學,在完成作業的過 程中可能得到更為充分的體現 。一方面,完成作業 的過程是完成具體學習任務的過程,具有很強的獨 立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作業又可以突破課堂時 空的限制,賦予更大的交往空間,以作業為紐帶可 以建立學習共同體和互學助學小組,由此達到同學 之間、學習伙伴之間的深度交往,從而培養學生的 合作共進意識和協作分享能力。
第三,作業可以培養學生聯系社會與生活,解 決真實情境下的問題的能力 。課堂上的教學內容 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學科本身的邏輯結構,課堂教學 也更多是符號化的學習、間接經驗的學習,這是課 堂教學的特點和優勢,但也是局限 。作業是對課堂 教學局限的突破,它可以也應該建立學科知識與社 會實踐、生活情境的關聯,引導學生把從課堂上學 到的知識引向真實情境,用以解決具體的現實的問 題,完成作業的過程是培養學生遷移能力、問題解 決能力的過程。
第四,作業既有知識內化 、能力訓練 、思維優 化、習慣養成的功能,更有自我教育的功能 。作業 是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不僅起到鞏固、消化、 強化知識的作用,還能起到化知識為能力的作用。知 識轉化為能力、通過知識發展思維以及良好學習習慣 和思維習慣的養成,必須經由完成作業的過程來實 現 。更為重要的是,這一過程應該構成素質 發 展 不可斷缺的“鏈環”,即轉知成智、積智成德,這便實 現了作業的自我教育的核心價值。
以上價值功能的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 基于新的作業價值觀和質量觀的作業設計。
這里的“作業質量”不是指學生完成作業的質 量,而是指教師設計作業、布置作業的質量 。換言 之,這里討論的是“什么是好的作業設計和作業布 置”。我們說作業重要,有其不可替代的教育價值, 但不是越多越好,好的作業應是恰如其分、恰到好 處,大體符合以下幾條標準。
第一,精優與適切 。精優,指作業是精心設計、 精心選擇的優質精品,而非隨意的、低劣的、粗濫的 重復 。對于作業設計,教師常常沒有對待教學設計 那樣花費心力,這是一種失誤 。作業的重要性絕不 亞于課堂教學本身,有時會更加重要,沒有作業或 作業安排不當,課堂教學目標難以實現,教學效果 難有保證 。 由于語文課程知識體系性、層次性不像 理科課程那樣清晰,語文的作業布置很容易出現重 復,甚至隨便襲用大量的教輔習題,這是教師沒有 盡職盡責的表現,也是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的一個重 要原因 。對于作業,教師必須精心設計、精心選擇、 精心加工,讓學生過好高品質的語文生活,享有高 質量的語文實踐,而不是在荒蕪、混沌的語文題海 中掙扎 。適切,指教師設計、選擇的作業要切合學 生的經驗水平,切合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當下所學。
一方面,適應學情,根據學生學習程度而設計作業; 另一方面,根據課堂學習的知識類型和需要達到的 目標而設計作業,不同類型的知識和不同的學習目 標,應該配以相應的作業 。作業只有與所學的知識 和內容相匹配——學練合一,才能收到良好的效 果,否則就會事倍功半甚至毫無效益,這也是語文 學習高耗低效的原因之一。
第二,分層與進階 。如果說前述“適切”重在討 論作業分類問題,這里談論的則是作業分層問題。 分層設計與分層布置,是解決作業重復和作業低效 的優選項 。分層,就是從難易程度或功能有別上把 作業分為若干個層次,以滿足不同基礎、不同特點 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需要 。教學內容分層困難很大, 但作業分層是可行的,不同層次的作業可以分配給 不同程度的學生,從而真正實現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訓練和指導 。分層不僅僅是針對有不同需要 的學生而言,也是指向所有學生的作業設計理念, 即作業設計和布置不是以多取勝,以處處撒網見 長,而是用作業為學生能力、思維、情感、人格的發 展鋪設臺階,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是知識、能力、人 格拾級而上的過程 。也就是說,作業要努力為學生 發展鋪好進階的基石和通道 。這才是落實進階學 習和深度學習的具體舉措 。如有學者把閱讀教學 劃分為基礎層、核心層、高階層三個層級,每一層都 對應著學生閱讀能力的不同階段,那么作業設計就 可以按照這三個層級來進行,從而促成學生閱讀能 力發展的逐級進階。[ 1 ]
第三,選擇與挑戰 。作業可以理解為必須完成 的學習任務,但這個學習任務不應像課堂教學內容 那樣是統一的,而應該是分層的、多樣化的 。學生 對作業系統,應該是可選擇的 。學生的學業負擔過 重不單單在于作業過多,而在于作業要求過于僵 化,要求每題必做、每做必對 。事實上作業豐富一 些、多樣一些理應是好事,關鍵問題在于推送到學 生面前的大量作業是否豐富多樣,是否可以選擇。 只有豐富多樣,才有選擇的空間;只有選擇自由,大 量的作業才不至于成為過重的學業負擔 。當然,在 倡導并指導學生選擇作業時,應該關注另一個問 題,即選擇不是偷懶,不是選擇那些最簡單、完成用 時最少的習題,而是選擇自己最需要、對自己最有 價值的練習,特別是要勇敢地選擇那些對思維、智 慧具有挑戰性的作業 。教師要指導學生的作業選 擇能夠構成進級的階梯,構成由基本訓練到高階訓 練的邏輯鏈條,讓學生能夠體驗到自己努力的程 度、智力的高峰和智慧的碩果。
在作業命題形式、呈現方式、布置方式、成果展 示上,曾有單一化、教條化、機械化的傾向 。 比如, 只要說到作業,我們自然想到的是“書面作業”和 “習題”,事實上,作業的范疇比這大得多,不僅有書 面的,也有口頭的;不僅有紙筆的,也有手工的;不僅有室內的,也有室外的;不僅有獨自完成的,也有 合作完成的;不僅有源自課本的,也有來自實踐的, 等等 。作業呈現形式、實施路徑、評價方式都有待 深入研討與改進 。在“雙減”政策推行的背景下,我 們有必要減少傳統的、單面的、機械的作業,努力拓 展作業的新形式,重構作業的新方式,革新作業實 踐的新路徑。
第一,減少紙筆性作業,增加具身性作業;減少 知識性作業,增加能力性作業 。語文學習的核心是 訓練能力,而有些語文能力是通過書寫訓練出來 的,但大部分語文能力不能通過書寫來形成 。 因 此,語文作業設計應該突出活動性、實踐性和交際 性,如設計一些討論、論辯、交流、探查、扮演等活動 性作業,讓語文作業生動活潑地展開,調動學生動 手、動口、動腦、動心去完成學習任務 。這類作業更 符合學生學習的特點,也更接近語文學習的本質。 當前,語文作業最大的問題是知識性作業過多,這 也是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的主要原因。
第二,減少單一性作業,增加綜合性作業;減少 單科性作業,增加跨科性作業 。作業的單一性,是 教師設計作業的一大弊端,這類作業只關注知識, 只關注本學科,甚至只關注剛剛教學過的那點兒內 容,這樣的作業練習盡管有鞏固強化的功能,但同 時也會導致學生思維的固化和偏執,甚至會因為對 某一知識的過度學習而導致認知偏差 。這種情形 下,作業非但沒有促進學習的功能,反而成為能力 發展和思維進階的障礙 。因此,素養本位的作業設 計要關注知識之間的相互關聯,突破“學科本位”的 壁障,通過作業為學生織好知識網絡、鋪設學科之 間連接的通道,激活知識的橫向運用。
第三,減少解題性作業,增加發現性作業;減少 標準化作業,增加探索性作業 。傳統作業的價值主 要指向學生解題,即讓學生會解題常常是布置作業 的唯一價值期待,而是否會解題又以是否符合標準 答案為唯一評判依據 。在這樣固化的作業價值觀 指導下,作業的設計、布置、完成都走進了誤區 。對 此,我們更應注重設計發現性作業和探索性作業,這類作業不要求給出標準答案,不預設結論和對 錯,既是開放的,也是自我生成的 。通過這類作業 的引導,學生可以發現問題,探究問題,重演知識生 產、加工、運用的過程,體驗知識的奧妙和價值。
第四,減少短時性作業,增加長時性作業;減少 個體性作業,增加合作性作業 。為讓教學收到立竿 見影的效果,教師布置作業時常常要求即時完成, 短時完成 。即時完成、短時完成自有它的道理,可 以起到及時鞏固的作用,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但 是,除短時作業之外,還應該有長時作業,即布置一 些一周完成、一月完成、一學期完成的作業,這類作 業相當于一個學習項目、一個專題研究,具有課題 性和研究性,作業所涉及的知識、問題也具有一定 的復雜性,所以它更適合學生建立“課題小組”或 “研究小組”來合作探究,從而形成學習共同體來協 同完成作業 。通過長時性作業和合作性作業,學生 可以培養探究能力、合作精神,也可憑此進行有一 定深度、廣度的綜合性學習和跨學科學習。
在傳統的作業系統中,管理環節非常薄弱,常 常是教師布置、學生完成、教師批改、學生訂正等幾 個環節 。作業管理不夠科學和精細,使作業的教育 功能大打折扣 。語文作業管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 入手。
第一,嚴控總量和難度,統籌協調治理 。布置 大量的作業曾經是學科教師爭奪學生學習時間的 法寶 。各科都來布置作業,且貪多失控,必然導致 學生在作業題海中掙扎 。為什么各科教師都要爭 奪學生課外學習時間? 因為他們只關心本學科的 成績 。為什么只關心本學科? 因為學校評價教師 以本學科成績為唯一依據 。因此,必須嚴控作業總 量,將作業總量和難度控制在適度范圍之內 。這就 要求作業管理做到統籌協調,由學科教研組、年級 組統籌規劃,切實落實作業管理的主體責任,強化 年級組、學科組在學科作業中的規劃管理功能,合 理確定各學科作業比例結構,建立作業總量統籌審核和質量定期評價制度。
第二,開展作業專題研討,把作業納入教研體 系 。對待作業設計與布置要像對待研課、磨課那樣 深入精細,也要像集體研究公開教學那樣群策群力、 協同作戰。在教研活動中,作業研討應該成為常規, 成為專題和重點 。長期以來,我們對待作業有隨意 化、邊緣化的傾向,沒有將其納入教研的視野,也就 沒有對作業設計的質量和完成的情況進行深入研 究,導致學生在作業上付出過多的時間成本而與收 效遠不匹配。落實“雙減”、提質增效的語文作業,特 別是語文素養本位的作業,理應成為值得研究的課 題,從而確保作業是精心設計的、精心選擇的、適度 適切的,讓作業實踐收到以一當十的效果。
第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作業管理,讓作業 管理過程成為促進學習的過程。借助現代作業管理 平臺,利用大數據可以創建作業分層推送、進程追 蹤、及時反饋等作業管理新模式 。如在分層推送方 面,“教師一般根據作業的難度,將作業分為三類,即 基礎作業、培優作業和拓展作業,也可理解為基礎難 度題、提升難度題和挑戰難度題,并根據教學內容、 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平臺歷史數據建議等設置三者 的比例”[2] 。再如,大數據平臺根據學生的作業分析 數據推送不同數量和難度的作業,滿足不同層次學 生的需求;同時通過分析單個學生和全體學生的作業量、作業完成時間等指標,教研組或教師可以對學 科作業量進行調控,讓學優生“吃飽”,讓學困生“吃 好”。現代教育技術不僅可以做到統一性、分層化、 個性化管理,而且可以根據學生作業進行學情分析, 通過歷史記錄、問題分類、數據分析來診斷學生的學 業狀況,從而收到“管理即教育”的效果。
語文學習的實踐性、積累性以及與社會生活的緊 密聯系性,決定著語文作業極其重要,沒有語文作業 或者說沒有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訓練,語文是不可能學 好的;但另一方面,語文學習又具有長期性、綜合性以 及學習成效的隱蔽性,這又容易導致語文作業缺乏階 梯性和精準性,容易讓學生陷入不當無用的作業泥淖 中而不自審、不自知,以致高耗低效的問題長期未能 得到真正解決。解決語文作業的問題可能正是解決 這一語文老大難問題的“臨門一腳”。
黃 偉